新创业时代——拼多多的大卖场与云集的街角小店
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网赚项目教程
从2016年到现在,风险投资和科技巨头都开始逐渐将目光和触角向下延伸,寻找三四线城市的下沉机会。这一方面是上游端市场的巨头当道和一定程度的市场饱和的反映,另一方面则是下沉端市场成熟与需求旺盛的必然。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并崛起了一大批互联网的独角兽新星,如短视频、内容生成、社交/社群电商等,层出不穷,蓬勃发展的形势,可以说预示着旧的互联网巨头无法控制乃至反应不及的新创业时代的形成,拼多多及云集算得上其中的两个缩影。
但至今还有很多人看不懂拼多多兴起到兴盛的背后逻辑,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云集。
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份,云集销售额达到35.39亿元,年度销售额增速达506.3%,GMV超过15亿。云集 2017 年的 GMV 相比 2016 年增长 5 倍,到了 100 亿人民币。
截至目前,云集平台上的个人店主数已达 400 万,VIP 用户 3000 万,2017 年平台 GMV 突破 100 亿元。2018 年 4 月,云集宣布获得由鼎晖投资领投的 1.2 亿美元 B 轮融资。
而拼多多的规模则更为惊人,由猎豹智库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APP排行版》显示,拼多多2017年的周活跃渗透率由0.619%到1.006%再2.256%,在细分的电商类榜单上再前进一个名次,成为仅次于淘宝、京东的第三名,未来可能长期稳定在电商前三名。可以看到拼多多和云集在微信项目中一骑绝尘,令人艳羡。
互联网经济的不断蓬勃与互联网城市的建立持续显示出某种共通性,互联网的塑造因此必然首先是一个替代的过程,即第一阶段的替代现实世界的转换过程。明白了这其中的哲学寓意,就足以构建高屋建瓴的立体思维。
从拼多多的兴起来看,除了前端利用微信好友拼团把握了移动社交的红利,后端C2B供应链革新,从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快速实现了从生鲜水果到其他品类的扩散。更为关键的是背后的用户逻辑,毕竟用户是流量的根本,流量则是社交电商的活水。
不知道是否还有人对县城及边缘线城市内的小门店组成的大卖场有记忆,小时候经常被迫跟着家长去转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就是讨价还价,有一次,我听到长辈们在一起交流购物经验,她们说老道的购买者起价就是三折,然后围绕着这一价格来回拉扯,只要在四五折以下成交,就算是没有亏太多了,末尾大家还总要感叹总结一句,无商不奸,怎么可能占到商家的便宜呢?
如今她们及受到她们三度连接影响的姐妹亲戚等,转身成为了拼多多用户的主力,并逐渐向着她们的儿媳圈产生渐变。拼多多正是以互联网城市的大卖场的定位角色出现的,所以它的初始用户必然是三、四、五、六线中年女性(后来逐渐向年轻群体延展)。其消费特点也是客单价较低,30~50元,产品类型如服装超市、山寨百货等也是大卖场的常备内容。
以前讨价还价的交易博弈,则从“这个价,我就多买两条”的数量博弈和“这个价不卖我就不要了”的选择博弈发展为拼团购物的社交博弈/流量博弈以及会员店主的社群博弈/筛选博弈。简单的说,下沉的电商,必须能提供足够的便宜空间,不便宜就不会有流量——交易信任不是从内心建立的,而是从占便宜的心理空间剩余上获取的。
所以尽管诸多产品经理或一线中产热衷于吐槽拼多多的货品质量,粗暴模式及用户可靠度,却没看明白,最基本的人性:人们不仅爱赚钱,更爱花钱。与很多人的浅显偏见不同,人们花钱的初始心理诉求不在于炫耀,而在于金钱换回物质的安全感,这通常被中产及富裕阶层的增量消费的华丽给遮盖了。
互联网经济看似风云际会,光鲜亮丽,却离不开一条细微柔韧的风筝线,即生活的牵绊,读得懂互联网经济,可以帮助你分析。而读懂了生活,就率先把握了未来。
正是众多一线中产创业者浮躁于上游端,以至于在拼多多获得巨大成果后,仍满怀偏见。却忘记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是获得了流量就带来资本,资本进而助力提升品质,品质带来口碑与新流量。那么,此时,淘宝,京东,电商领域二十年的老玩家,还会稳坐庄家台吗?
当然,互联网时代一个定律是,越是便宜的就越是昂贵。所以拼多多等下沉电商又要获取隐形收益,即顾客的隐形交易成本,如零碎时间,商品选择权等,但将这一交易做的淋漓尽致的则是云集。
和拼多多的拼团模式不同,云集用直销方式,直接降低了渠道成本,也就优化了商品交易架构。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极为清晰而复杂的逻辑扩张。
清晰的是其目标群体非常明确,比如盯准“宝妈经济”,这不单是因为“宝妈”是母婴产品的重度消费者,更因为赋闲在家的年轻母亲社群本身就有大量兼职时间,有开店的需求。在中国,“宝妈”群体高达5400万规模,在云集上,“宝妈”构成最大的店主阵营。而这与云集将店主作为商品消费者来源之一的经营策略又十分契合。
按这一逻辑扩张,云集店主的画像就比较清晰了,包括年轻母亲、被互联网经济淘汰的传统零售渠道从业者,以及其他拥有兼职时间的社会人群都是潜在的云集用户,两年多时间内,云集“汇集”了300多万位店主,并为他们额外提供了工作机会。按云集CEO肖尚略预计,上述目标群体,在中国仍有七八千万人规模。这些群体连接着数以亿计的消费群体,市场规模潜力巨大。
复杂的是,云集的店主似乎享受着十分轻松的一站式服务,其实却承担着职责交叉的任务面。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社群中,店主是将消费者,流量推广专员(线上,线下),店面代理人,导购员,采购员(线上筛选推出商品)等多类角色兼于一身的。
更为重要的是,号称作为微商正规军的云集店主,必须像其他微商一样,在朋友圈及微信群中大规模撒播硬质广告,这些就自然要牺牲掉个人社交价值资产,负担被朋友等人际关系列为无趣或直接屏蔽的风险。
微商实质上就是网络摊贩,现在云集将微商集中起来,做成了网络城市的虚拟街角小店。所以云集微店的店主年龄分布在25-40岁之间的人占比超7成,主要是三四线城市的妈妈人群。云集的客单价较高,与传统电商、线下日常消费的品类和金额相当接近。这与线下的街角小店相映成趣,就像在互为倒影,只不过线下的街角小店主角多是年轻的爸爸人群。
如今的时代是,人们宁愿在家中的卧室或狭小的办公空间里月入三千,以未来的行业前景安慰自己,也不乐意去成为从事月入六七千的煎饼果子摊贩。所以云集代表了为新生代在网络城市中寻找到一份摆摊开店空间的社群电商模式,肖尚略为之定位了一个有层次感的特性:会员电商。
不过互联网不讲究层次,像任何商业主体一样,它不倒下就必须要站得住,站的稳,站的久。现在拼多多和云集这样的体量可以说是站住了,但是否站的稳,取决于如何应对自身的弊端,是否站的久,则又需要看的更深一些。
拼多多的主要弊端在于供应链环节(产品质量问题),它的售后体系也不十分完善,这是它从下沉到生长壮大过程中的一个显然阻碍。另外一个隐形风险就是微信是否会将它作为一个可靠的对抗阿里系的盟友,从而持续的为它开放流量接口。前者带来消费监管风险,后者则是商业战略成本,两者的平衡十分微妙,也很难略过决策者的选项逻辑去简单推测。
云集的产品质量较为可靠,它的主要风险来自政府监管,这种诱导,套牢,再诱导身边人的循环模式,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所以它在为互联网城市创造积极模式的时候本身就依靠着另一种公共风险较大的边缘性模式。由此,它的难题不在于决策者是否谨慎正当,而在于与政府监管建立信任的过程必然充满艰辛及不确定。
但可作为安慰的是,一个云集或许会坠落,更多的云集终将以更坚定的方式升起。毕竟,古话说,互联网世界的建立不是一天,两天。人们生活的日常需求,又比任何信仰更加坚定,如果用一个经济学的词汇来形容,这是刚需。
而互联网经济的不断繁荣,则道出了这样一个简单事实,所谓为人民服务,创业者往往本能的冲在开拓进取的第一站,善于服务的那一部分,又总是会获取到一笔肥硕的回报。故曰:天地之兴也,阴阳相成,以资始终,盖如此乎?
第二届开曼·中国社群大会将于6月16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名额有限,请提前抢票,以扫码为准↓↓↓
详情加头条姐了解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s62318888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